
“以前各类检查频次高,企业得分散精力应对;现在被评为A类企业,进门先扫码、一次查多项,常规现场检查少了,监管部门更多用远程数字化手段‘体检’,我们能更专注搞生产研发了!”谈及涉企执法的变化,山东盛阳集团负责人徐博林感触颇深。
在临沂市罗庄区,一场以“分级分类监管+预告执法+综合查一次”为核心的涉企执法改革,正让“无事不扰、有呼必应”成为政企互动新常态。这一创新不仅破解了长期困扰企业的“多头检查、重复执法”难题,更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实现了“监管精准化”与“企业安宁化”的双赢。
分级定标:让监管“靶向发力”而非“撒网兜底”
“过去执法‘一刀切’,不管企业风险高低、信用好坏,检查频次相差不大。”罗庄区司法局长徐桂银介绍,改革的核心是先为企业“精准画像”——区司法局牵头指导各执法部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制定“通用检查清单+特定监管标准”,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实现“一类一策、一企一标”。
分级之后,监管资源向高风险领域集中:A类(低风险、高信用)企业现场检查频次较以往降低30%以上,主要通过“鲁执法通”平台开展远程数据监测;C、D类(高风险、失信)企业则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有限的执法力量用在‘刀刃上’,监管精准度和问题发现率都提高了。”徐桂银说。
为防止执法“任性”,罗庄区还率先探索“两备案两监督”制度:执法部门事前备案检查计划、事后备案检查记录,形成“企业有执法‘户口’、部门有监管‘台账’”的闭环;司法、纪检部门双向监督,所有检查事项通过“鲁执法通”一键备案、一网通办,刚性约束执法行为。
刚性约束:给执法划“红线”为企业减“负担”
“同一年度内,对同一企业的现场检查不得超过2次。”这一写入《罗庄区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备案管理办法》的刚性条款,让企业彻底告别了“多头跑、反复迎检”的困扰。数据显示,改革实施以来,全区涉企行政执法频次同比减少30%。
更让企业安心的是“三不”执法纪律: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得故意刁难企业、不得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出面陪同。“这三条红线划得实,既规范了执法人员行为,也让我们能专心抓生产,政商关系更清爽了。”当地一家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说。
服务升级:从“执法检查”到“助企发展”的转身
“预告执法给了我们尊重和空间!”经历过应急管理部门预告执法的某化工企业安全经理坦言,每季度末,在纪委监委、检察院、企业代表等多方监督下,执法部门随机抽取1%—10%的企业作为下季度检查对象,名单公示15天并送达预告通知书——“自查整改期”里,企业主动整改了3处安全隐患,“比单纯的事后处罚更能提升我们的管理能力”。
针对跨部门检查“重复进门”的痛点,罗庄区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牵头部门通过涉企联合检查平台提报计划,平台自动匹配相关部门、生成联合任务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同时,执法全链条融入服务:事前引导企业自查自纠,事中推行“说理式执法”并提供整改建议,事后跟踪指导确保问题闭环。
市生态环境局罗庄分局的一次执法,让山东瑞德利电池隔膜项目感受到了“执法即服务”的温度。执法人员了解到项目面临工业污水排放难题后,主动协调各方建设1.2公里污水管网,接入市政污水处理厂。“执法不是‘管企业’,而是‘帮企业’!”企业负责人毛家传感慨,这份贴心服务让投资方坚定了信心,二期项目已顺利上马。
据罗庄区投资促进中心统计,仅今年第二季度,全区新签约项目3个、开工2个,总投资超20亿元,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磁吸力”持续显现。
从“撒网式”监管到“精准制导”,从“执法扰企”到“无事不扰”,罗庄区的探索证明:减少检查频次不是放松监管,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监管更高效、服务更精准。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市场主体满意度,更构建了“企业安宁发展、监管精准有力”的良性互动格局。
下一步,罗庄区将持续完善企业分级分类标准,强化监管结果运用,推动数字化监管手段深度赋能,进一步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这场始于基层的执法改革,正为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涉企监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来源:罗庄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