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临沂市司法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 >> 正文
临沭县严把“三道关”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为企业减负增效
2025-07-27   市司法局网站 审核人:   (点击: )

行政检查是行政执法主体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重要方式,对引导规范企业合法经营、预防纠正违法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随意检查等“烦企扰企”这一难题,临沭县积极推动涉企行政检查清单化、标准化、协同化,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规范体系,用“减法”思维做优监管“乘法”效能,以实实在在举措为企业发展减负增效。

一、严把事前规范关,全要素源头控量,实现“无据不查”。一是明确行政检查主体。全面梳理摸排“三大类”行政执法主体,完成53家行政执法主体、799名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确认并向社会公布,严禁不具备主体资格的组织实施行政检查,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明确“谁能检查、谁不能检查”。二是公开行政检查事项。编制公布各领域各部门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逐项列明检查名称、设定依据、实施主体等要素,没有法定依据的一律清理,法定依据变化的一律调整,没有成效的一律取消,让企业对检查事项有明确预期,确保清单之外无检查。三是规范行政检查流程。公开各领域各部门行政检查事项服务指南及流程图,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各环节流程,推动不同实施主体之间检查结果共享,能通过书面核查、信息共享、智慧监管等方式监管的,不得入企实施现场检查。

二、严把事中执法关,全链条过程管控,实现“无事不扰”。一是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印发《“综合查一次”工作运行机制》,梳理整合各部门179项涉企执法检查事项,编制81个“综合查一次场景清单”,明确联合检查牵头部门、检查事项、检查对象、检查内容,形成“一业一单”标准化清单。制定《“综合查一次”工作指引》,为涉企联合检查提供规范化操作指南,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截至目前,联合检查率由2024年的18.7%提升至72.9%。二是开启数字化智慧监管。全面推广“鲁执法”平台应用,将所有执法检查、非执法入企行为全部纳入平台管理,严格落实“事前备案、计划匹配、扫码入企、全程留痕、事后评价”机制。运用平台开展涉企行政检查统计分析、评估、监督,确保涉企检查“应联尽联”、“应减尽减”。三是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依据日常监管中企业违法违规风险程度,将“四上”企业从低到高划分为A、B、C、D四个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监管计划,对不同风险等级企业实施精准化监管,解决“不同企业一样查”的问题。截至目前,13个重点部门已在17个业务领域完成587家四上企业分级分类。

三、严把事后质效关,全周期闭环整治,实现“有呼必应”。一是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建立“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柔性执法机制,全面推行“说理式”“敬告式”执法模式,针对检查中发现轻微问题,实行“首违不罚+指导整改”,对跨部门问题建立“问题交办单”闭环机制。严格落实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制度,形成“处罚+指导+修复”三位一体涉企行政执法服务机制。二是畅通企业投诉举报渠道。设立8个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择优选聘16名行政执法监督员,发布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线索收集公告,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纪检监察贯通协作机制,综合运用案卷评查、案件查办、现场监督等手段,全面摸排行政执法突出问题线索。今年以来,共抽查涉企执法案卷40余本,向执法部门反馈问题70余个,制发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4件。三是把脉企业发展法治需求。设立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整合律师、公证、调解、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伴随式”法律服务。组建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为企业“量身定制”法律服务方案,深入开展“法治体检”,组织法治助企座谈,为企业提供“专属+专业”法律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法治体检”60余次,为企业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10余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