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临沂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聚焦思想认识、法律素养、案卷评查、文书制作四大核心环节,提升综合能力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辖区运输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一、坚持“广泛+集中”,凝聚执法思想共识。一是明晰“为谁执法”的根本立场。围绕“权力来自于哪里”在全体执法人员中广泛展开“执法大讨论”,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剖析典型案例,引导执法人员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提升干部履职能力,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实现把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有机统一。二是探究“如何执法”的发展路径。结合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召开专题座谈会,集中讨论并达成“权力本源在人民、程序规则必严守、执法管理需强化”的三大共识,通过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统一自由裁量基准、丰富执法督查方式,确保执法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内运行。三是践行“为何执法”的价值追求。顺应优化营商环境需要,讨论聚焦“预防为主、服务在先、智慧监管、宽严相济”四个重点方向,要求推行柔性执法手段,提供安全风险隐患“体检”套餐,跟踪做好整改指导;严格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行政负担;运用非现场执法、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构建立体智慧监管模式,实现精准执法与服务并重,充分激发运输市场主体活力。
二、坚持“精研+实战”,筑牢法律素养根基。一是精准聚焦破难点。围绕最新修订的《道路运输条例》《行政处罚法》等核心法律法规,广泛梳理涉企执法实践中的高频事项,汇总出“高频事项清单”与“易混淆法条对比表”,下发至基层执法人员手中,确保法律学习有的放矢、精准高效。二是模拟实战淬精兵。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方式,推行“案例嵌入法”,将法条融入真实执法场景,如“某网约车平台违规派单的法律适用与处罚依据”。组织“每月抽考测试”“模拟听证会辩论”,在高压对抗中锤炼法律业务思维与临场应变能力。三是错题攻坚补短板。针对日常测试中的共性错误与案件评查中的常见问题,建立常态反馈机制,组织骨干力量进行专题剖析,录制教科书执法视频12部,为基层执法进行“靶向治疗”,测试成绩较练兵前提升20%以上,实现法律业务知识精准扫盲。
三、坚持“细查+深究”,构建案卷评查体系。一是随结随评促规范。要求各基层大队在执法案件结案归档前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自评自查,实行一案一评,及时发现和纠正法律适用、证据链条、程序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自查问题清单,及时整改到位,确保每一个执法案卷都经得起检验。二是交叉互评共提升。随机抽取执法案卷,将执法案卷与音像资料一体纳入评查内容,交由异地大队“背靠背”交叉互评,在给对方“挑刺”中相互学习,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的预期效果。三是专家精评树标杆。邀请法制部门专家、公职律师、业务骨干组成专业评审组,对疑难复杂案卷进行“深度体检”,出具权威评查报告。同时,用好正反典型,定期通报评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选评优秀案卷15个纳入五星案卷库,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标准+智能”,提升文书制作水平。一是拟定“制作流程图”。针对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改正通知书等重点文书,绘制脉络清晰的操作流程图示,明确每个步骤的填写要点、法律依据和逻辑关系,使文书制作全程可视化,便于执法人员有据可循。二是打造“标准模板库”。依据最新法律法规和上级规范,制定常见违法行为的文书模板,对关键要素(如当事人信息、违法事实描述、法律依据引用、救济途径告知)进行醒目标注与填写指引,最大限度减少主观随意导致的低级错误。三是试行“文书电子化”。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单位,引入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解析《现场笔录》等案件材料,精准提取当事人信息、物证等核心要素,按照“违法事实→证据链→法律适用→自由裁量基准”的逻辑,自动生成结构化模板,并动态嵌入案件具体细节,文书制作时间有效缩短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