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沂市城市管理系统持续树牢为企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推行普惠式执法,积极构建“六个一”涉企执法服务体系,形成城管执法涉企执法服务“临沂模式”。
一、建好一支服务队伍,凝聚为企力量。全市成立16支由为民理念强、业务水平高的执法人员组成的城管涉企执法服务队伍,同时积极吸纳相关监管单位、执法驻队律师等外部力量加入,打造专业服务力量。紧扣“城管服务企业”主题,聚焦“学会说行、有解服务”,开展“执法服务大家谈”,用好“城市管理大讲堂”“模拟执法”“学法考试”等载体,全面学习、了解审批、监管、执法全流程内容。目前,举办“城市管理大讲堂”37期、学法考试23场,推动服务队由“一门精”到“门门通”,提升涉企执法服务工作能力。
二、建好一个服务平台,畅通联系渠道。以便捷服务企业为目标,建立城管执法、服务对象和监管(审批)部门的三方沟通平台,通过日常走访、线上联系和联席会议等方式,实现常态化联系。建立服务企业联络员制度,为企业配备专门的执法服务人员,及时向企业传递最新政策,开展普法宣传160余次,帮助解决问题570余个。探索设立“临沂城管广春执法工作室”,对企业提出的跨部门、跨层级问题进行专项突破,全程保姆式服务精准解决企业诉求。拓宽意见建议收集机制,设立举报投诉电话(信箱),结合“鲁执法”平台、“热线·首发”等渠道,针对性开展走访回访、问卷调查,主动发现城管执法涉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化解矛盾。
三、做好一份综合台账,夯实服务基础。主动归集住建部门、行政审批部门和城市管理系统内部监管信息,详细记录企业基本情况、信用记录、施工资质、工地现状、案件查处情况等相关信息,形成“一企一档”信息数据库。根据企业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风险,从“低到高”划分A级信用好、B级信用较好、C信用一般、D信用差四个等级,明确不同等级的日常执法服务频率。结合企业信息台账变动情况,动态调整企业信用等级和执法服务方式,让执法服务更加精准。目前,全市已为1365家企业建立基础信息台账。
四、推行一项综合服务,拓展工作内容。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按照行业类型细致梳理法律法规规定,采取线上“二维码”推送和线下“面对面”沟通等方式,积极开展涉企普法、“法治体检”,及时发现企业经营风险点,并协助企业进行解决,降低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坚持审慎包容,过罚相当原则,严格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通过建立不予处罚、免于处罚、从轻处罚和减罚“四张清单”,减免罚款70.7万元,实现过罚相当。实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行政合规建议书》“三书”同时送达当事人,一次性阐明相关内容,实现查处一次事、防范一类事,为企业的发展经营保驾护航。
五、实行一次入企调查,降低企业负担。在涉企执法调查入企前,填写《入企调查登记表》备查。根据调查案件情况,依据《案件调查目录》,制作《入企执法调查材料清单》,明确需要调查的违法事实、证据收集和现场勘验等调查内容,一次告知企业需要准备的材料,努力实现一次调查终结。案件调查实行“双向预约制”,执法人员与当事人约定调查时间,详细告知相关调查事宜,节约调查时间。入企时严格通过“鲁执法”检查平台扫码入企,实现行为可查,全程监督。在案件材料收集、法律文书送达等环节,通过执法人员上门、邮寄(电子)送达等方式,逐步实现企业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全程零跑”。
六、落实一套办案标准,规范执法行为。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城管执法涉企服务的生命线,明确《“案件影响评估”标准》,对案情复杂、社会危害严重和法制审核的案件,由案件影响评估专家进行案件影响评估,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和社会危害后果轻微的,且符合《“简案快办”标准》的违法行为,经案件当事人同意后,实行“简案快办”,推动类案办理时限缩短35%,减少企业的时间成本。制定“一案一表三评查”标准,实行案件“随结随评”,及时发现、解决案件办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到100%无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