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临沂市司法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法治政府示范创建 >> 正文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第十九期)
2023-11-05   市司法局网站 审核人:   (点击: )

五、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40、为什么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同时,互联网领域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组织“网络水军”等网络违法犯罪时有发生。互联网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加大网络执法力度,网络空间法治化持续推进。但同网络空间快速发展新形势相比,互联网领域立法仍有待完善,依法治网水平仍有待提高,广大网民尊法、守法意识仍有待增强。

构建网络秩序、保障网民权益,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网络是现实的延伸,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违法行为造成的伤害也是现实的。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大家都应当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行生于已,名生于人。”互联网企业应当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不能卖假冒伪劣产品,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

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生态,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家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交流信息,对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驾、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没有哪个国家会允许这样的行为泛滥开来。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就是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近年来,各级执法、司法机关通过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持续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例如,公安部自2018年至2023年连续6年部署开展“净网行动”,依法治网成效明显,2022年共侦办案件8.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6万名,有力维护了网络空间安全和网上秩序稳定。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技术创新,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范”二字。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要及时加以规范和管理,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侵害。必须始终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互联网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科学认识网络治理规律,不断提高依法治网水平,加快建设网络法治社会,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41、为什么要加强涉外法治工作?

2016年9月30日,电影《湄公河行动》上映,迅速燃爆银幕。影片讲述中国警方和老挝、缅甸、泰国三国警方联合行动,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成功缉拿糯卡(糯康)等犯罪集团头目归案的情节,极大激发了我国观众的爱国热情。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的“中国船员湄公河遇害案”,案件处置最终使正义得到伸张、罪犯得到严惩,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政府保护公民、企业海外合法权益的强大决心和能力。这次跨国联合执法行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执法安全国际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历史和现实证明,无论是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还是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打压遏制,都要求我们必须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

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同时,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威胁也在不断积聚、加剧。这些威胁挑战往往首先被包装成法律问题再拿到国际上炮制话题,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已成为我们在国际上维护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问题上,必须善于运用制度威力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冲击,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作为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占领法治和道义制高点,充分展示我国政府和人民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和意志。

这是保护我国企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企业和公民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企业在海外投资形成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公民出境人数迅速增加,面临的安全风险不容低估。由于大国之间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持续加大,我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遇到的阻力和挑战不断增大,跨国纠纷和法律问题更多更复杂。面对一些国家没有国际法依据对我国公民、企业实施的单边制裁和所谓的“长臂管辖”,要把法治应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规则说话,靠规则行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法治等多种手段加以应对,切实保护我国企业和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这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外法治工作在促进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骨干性、支撑性涉外法律法规制定出台,涉外执法司法水平不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但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有待增强,迫切需要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这是在世界上更好担负大国责任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和最大旅游市场,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已进入国际重大政治、发展和经贸问题谈判的核心圈,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涉外法治工作水平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既是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塑造良好外部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我们必须把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护企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法治力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