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临沂市司法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正文
蒙阴常路:“首发+调解”三步化解矛盾纠纷
2024-07-05   市司法局网站 审核人:   (点击: )

蒙阴县常路镇地处临沂、泰安两市交界处,人口流动性大,群众接触面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京沪高速扩建、董梁高速、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群众思想空前活跃,民情社情日趋复杂,各方诉求更加多元。面对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多样性趋势,常路镇坚持以群众利益诉求为出发点,牢牢抓住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关键环节,树牢有结必有解的“万事有解”思维,深化“12345+调解”联动机制,深挖整合多方人才资源,探索实践矛盾化解“理-情-法”三步递进工作法,用心用情、公平公正化解诉求赢得信任,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步:主动靠前用“理”解析问题

坚持把镇村干部、乡村特派员、村级网格员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前沿常备力量,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切入点、突破口,靠前一步解析化解矛盾纠纷。

“快接触”直面问题。高效接收群众诉求和“12345”热线诉求工单,下好“先手棋”,全面推行“2小时见面”交流机制,包案班子成员、属地责任人即接即办,会同村干部、网格员在2小时内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现场分析化解难易程度,易办的由第一承办人现场速办,难办的转交第二、第三级承办人提级督办,真正让群众在快速高效的“民呼我应”中感受到被重视、有地位,做到以快求主动、以快增感情、以快赢信任。

“敞开式”吸纳问题。常态化落实镇领导班子接访、村干部坐班制度,对初信初访实行跟踪督办和包案销号,形成“登记、流转、办理、反馈”流程闭环,按照“有诉必接、有接必办、有办必果”要求,及时妥善地处置和化解“送上门”的初信初访。

“探头化”寻找问题。按照居住区位、宗族分布,将全镇41个村合理划分218个微网格,从村干部、网格员选择联系最紧密的人员担任网格长,坚持边走访、边摸排、边化解,把新发现的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步攻坚重复信访、历史积案、领导包案3类案件,跟进了解曾经反映问题的“动态户”,将问题牢牢吸附在村级。坚持关口前移,提前深度分析重点工作、重大工程易生矛盾点、风险点,发动各级“两代表一委员”融入网格,主动入户走访解答群众质疑,做到未诉先行、未诉先办。

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二步:汇集民力用“情”疏解矛盾

积极构建基层治理“亲情网”,巧借撬动矛调化解的乡里乡亲“情感杠杆”,用身边人解决身边事,用真情解开心里疙瘩,是解决矛盾“事结”的递进举措,也是解开群众“心结”的德治体现。

巧用“在外人才”。全面摸排收集在外人才信息,定期更新和联系在外政企事业单位常路人,以此为基础建立镇村两级治理“人才库”,对一些多年邻怨、情感冲突、心结难解的矛盾纠纷事项,从人才库中寻找能够情理兼顾、帮助解结的“关键中间人”,协助共同化解亲朋的心结矛盾。

活用“在家乡贤”。推广大常路村“以孝治村”的德治经验,在全镇大力弘扬“孝诚文化”,丰富优秀家风家训文化润心活动,以“讲孝道、讲诚信、重情义”的风土人情涵养村风民风,正家风、淳民风、清村风,自治法治融合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发挥乡村“熟人社会”传统优势,在“大村”挑选家族长者、乡邻“德高望”、村庄老党员、回乡老干部、老教师等驻村乡贤,组成矛盾纠纷调解队伍,聚焦邻里纠纷、感情纠纷等问题,通过拉家常、讲政策、谈心疏解等方式,用道德和人情的力量凝聚群众、疏通心结、化解矛盾。

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三步:法治融合用“法”调解纠纷

对一些“情理”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坚持“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的法治理念,用好三支政法调解团队,以小成本、高质效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消灭在萌芽。

司法调解团全面下沉覆盖。立足提升法律服务供给水平和服务质效,统筹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在各村积极推行法治“三员三长”调解机制,镇法律服务所3名法律顾问覆盖全镇24个行政村,组建“端金品牌调解室”等多个便捷法律服务队伍,为各村提供法律服务,协助村委调解经济、土地、劳务等纠纷,在全镇铺开一张上下联动、覆盖全域的司法调解脉络,为“以法治村”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诉前调解团强化诉源治理。聚焦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联合县法院在镇驻地专门设立人民法院巡回审判点,邀请县法院诉前调解人员对辖区内涉法涉诉案件进行现场调解。通过诉前调解,引导纠纷各方算好感情帐、亲情帐、经济账,争取各方握手言和,最大限度减少对薄公堂,努力避免乡里乡亲“赢了官司,伤了感情”。

联合调解团合力定分止争。以公共法律服务站、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平台,联合综治、司法、派出所、信访办、12345热线办等职能部门,对复杂疑难的案件联合会商,聚力聚智研究调解方案,依法依规公正处置,事后及时跟进、暖心回访,合力促进案结事了、事了人和,争取矛盾纠纷预防在苗头、化解在镇村、吸附在当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