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开展的意义
临沂是一座建立在车轮子上的城市,40万辆货车续写着沂蒙精神,成就了“中国物流之都”、“市场名城”。在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大量关于货损货差、运输时效、运输价格等矛盾纠纷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涉及物流园区、经营业户、货车驾驶员等群体。近年来,临沂市积极探索应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临沂现代物流城顺和国际智慧物流园内成立兰山区交通物流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基本实现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维护了交通物流市场秩序。交通运输部、省委社会工作部、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给予充分肯定。今年1—12月,累计调解交通物流矛盾纠纷1600余件,交通物流类12345工单承办量同比下降10%,工单满意率同比提高15%。
二、推进措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临沂商城是沂蒙精神的时代产物,“党旗红、市场旺”是商城永续发展的核心密码。坚持党建引领,将完善交通物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机制纳入优化营商环境“书记攻坚项目”,由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务求取得实效。坚持用机关党建引领产业、行业发展,注重发挥道路运输行业党委作用,与调处中心合署办公,统筹部门和行业、产业、企业党员力量,健全组织体系,实行网格管理,形成“党群同心”治理新格局。吸纳行业企业党员,30余名志愿者全流程参与园区矛盾纠纷调处,积极发挥“红色”正能量激发治理新活力。
(二)创新四级调解,构建矛盾化解“全链条”。创建“园区(企业)、行政、人民、司法”四级调解机制,形成矛盾纠纷化解“链条”。园区自治解纷,指导16个物流园区建立管理网格,明确自治机制负责人、联络员和调处专员,设置服务窗口并公开服务电话,开展情况核实和初步调解,约有1/3的矛盾在园区端被直接化解。行政靠前调解,设置行政调解办公室,派驻13名工作人员,选派17名公职律师轮流值班,对园区调解不成的纠纷及时进行行政调解、靠前主动化解。人民综合调解,成立兰山区交通物流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交通部门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组成,邀请交通法治工作室公涛同志作为调委会副主任,吸纳各物流园区负责同志作为调委会委员,对复杂矛盾开展人民调解。府院联动调解,对接兰山区人民法院设置诉源治理中心,派驻法官审判团队对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协议书及时进行司法确认;对调解不成的疑难纠纷及时立案审理,开展庭前司法调解,群众不出园区就能享受法律服务。
(三)统筹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共治“同心圆”。坚持行业管理和基层治理相融合,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手段化解矛盾。实施德治教化,在调处中心布设温馨场景,通过工作人员释法理、评事理、讲情理,打通当事人心理壁垒,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强化正面引导,采用“信用+网格”模式,对服务质量、投诉举报、用工保障等进行评价赋分,评选出“服务优质业户”“运输准时业户”“用工规范业户”“诚信经营业户”,引导业户守法诚信经营。加大普法宣传,开展预防式普法宣传,开展政策法规宣讲10余次,通过业户“现身说法”、部门“以案释法”、法官“庭审明法”等方式,将普法贯穿矛盾纠纷调解全过程,提升业户依法维权能力意识。
三、实际成效
(一)交通物流发展更有序。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拟订出台了两项省级地方性标准《专线物流运单数据元》《专线物流运单号规范》,促使物流运单内容和零担货物运输服务质量标准更加系统规范,进一步推动了物流全链条成本降低,运行效率提高,为实现物流降本增效提供有效制度参考。
(二)基层治理水平再提升。多元调解机制推动实现“一站式”受理诉求、综合协调、定纷止争,交通物流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法治素养得到显著增强,工单承办量明显下降,“小事不出档,大事不出园,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初步形成,相关做法经验被交通运输部推广。
(三)干部群众关系更和谐。将法治思维贯穿于交通物流热线工单办理中,在四级调解中进行以案释法、精准普法,在诉求解决中实现一线解决、闭环管理,在“面对面调解”“点对点服务”“心对心沟通”中拉进干群关系、政企联系,牢固树立了以民为本、循法而行的良好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