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司法局秉承“规范执法、创新管理”理念,不断加强社区矫正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三化建设”,探索“二三四”思路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新局面。
一、完善“两个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社区矫正工作环境
(一)改造提升社区矫正中心实体平台。投资20余万元,用于河东区社区矫正中心版面重构、设备更新、细节精化。依托区矫正中心,新建安全防护专用场所,配备了安防装备、器材,切实增强了警示训诫场所的安全防护,有力保障了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加快建设远程视频督察系统平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系统建设工作的要求,高标准完成了河东区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系统建设,实现了专网专线联通,督察无死角,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安全、有序、高效的开展。
二、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一)加强志愿普法队伍建设。成立了由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社会各行业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组成的“法润河东”普法志愿者协会,围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公益劳动等内容积极开展志愿普法活动,使志愿服务“点”扩大为覆盖全区的志愿服务“面”,形成了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的“河东模式”。
(二)创新社区矫正队建制模式。结合实际,探索社区矫正队建制建设,实现矫正科包片管理、司法所联动配合机制。局机关矫正科工作人员包片对接9个基层司法所,负责片区矫正业务。把握就近原则,对相邻司法所进行串、并、连,建立联动配合机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足的困境。
(三)充分发挥选派警察作用。9月,省司法厅选派监狱警察到河东区司法局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选派的两名省女子监狱警察同志第一时间到岗到位,第一时间适应工作,第一时间全面参与,为河东区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
三、合理运用“四种手段”,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
(一)巧用办公软件。充分运用办公软件“一键生成”功能,实现了社区矫正信息的一次性录入,法律文书的一键式生成,使入矫、管理、解矫工作全程留痕,管理更加快捷,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效率。
(二)利用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社区矫正手机定位系统、省厅监管平台、电话自动拨号核查、雪亮工程平台应用等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全面智能监管。微信分组便于监管。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微信群,实行分组管理,以小组为单位发布活动教育通知,进行群体视频报到,提高了监管效率。自动拨号系统便于留痕。通过自动拨号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定位手机进行自动拨打、录音,基于系统的随机性与智能性的特点,方便快速掌握矫正对象准确动向,同时全过程留痕,有效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效率与监管质量。远程报到便于定位。扩展综治雪亮工程平台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应用,利用雪亮工程覆盖所有镇街、村居主要路段、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结合手机定位系统,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找、准确定位社区服刑人员,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的远程报到点验。
(三)应用矫正年历。针对经常出现“社区服刑人员对日常报到日期混淆”的问题,河东区专门制作了社区矫正报到年历,将不同处遇管理级别的社区服刑人员按照不同颜色标注报到时间,一方面直观地提醒了社区服刑人员按时报到,另一方面提高了司法所监管效率。
(四)巧用“钉钉打卡”。运用“钉钉考勤+笑脸签到”核查模式,每天社区服刑人员通过定位手机进行面部识别签到,方便矫正中心及时掌握矫正对象动向,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矫正监管力度,有效地降低了漏管和脱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