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基层合法性审查力量薄弱、质效不足等问题,创新建立“3+N”合法性审查协审机制(司法局、审计局、纪委监委+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审查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覆盖”。
一、聚力资源整合,打造专业队伍
一是平台协同高效。实体化设立县合法性审查中心,推行“3+N”协审模式,对疑难复杂事项启动专家协同审查,累计协审县直单位及乡镇事项26件。二是队伍精干复合。整合司法局骨干、公职律师、法律顾问组建审查专班,建立56人县级专家库,按8大领域分组参与重大审查。乡镇层面构建司法所为主体,“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协作模式,累计审查村集体合同3.8万余份,促进村集体增收4500余万元。三是分流赋能精准。制定标准化审查流程,一般事项乡镇自审,疑难事项提级协审。推行“双导师”制指导乡镇审查,组织42人次到县中心跟班学习提升能力。
二、聚焦制度创新,构建闭环体系
一是制度保障有力。出台《“3+N”协审机制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等审查范围及“事前事中事后”管理要求,提升县乡审查规范化水平。二是清单动态管理。实施重大决策目录化清单管理,纳入7类事项(如重大公共项目),动态调整确保应审尽审。累计审查县政府决策及文件47件、合同协议211件。三是流程再造严谨。将合法性审查作为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前置程序,明确“提报单位初审—司法局审查—会议决策”三步流程,要求提前7日提交材料,今年审查上会议题134项。
三、深化流程管控,筑牢风险屏障
一是细化程序链条。制定协审流程图,严格“申请—受理—审查—反馈”闭环管理,确保“未经审查不得上会、未经审议不得制发”。二是创新指导模式。建立工作群实时答疑,编印案例手册以案释法;将审查纳入党政负责人述法内容,落实司法所长列席乡镇会议制度,确保审查关口前移。三是刚性督导落实。建立审查意见跟踪落实台账,对未审或未过审议题实行“退回或暂缓审议”,确保审查结论可追溯、责任可倒查。建立健全问题“发现—整改—反馈”闭环机制,及时发出督办函,限期整改,切实防范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