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兰山区司法局以流程再造为抓手,,重塑工作布局体系,进行模块化管理、多点发力,着力推动兰山区社区矫正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着力梳理,工作布局分模块、定目标
依据社区矫正任务构成,立足兰山区实际,综合工作原则、工作任务、工作目标,重新梳理、谋划确立“三环六块一贯穿”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布局,着力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理念清、目标清、任务清。三环即划分衔接、矫正、解矫三个业务环节;六块即将社区矫正工作任务,划分为调查评估、接收入矫、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解除矫正六个运行模块,依次确立尺度、高度、力度、深度、温度、梯度“六度”价值目标。一贯穿即将精准依法执法、精细规范执法的工作理念,贯穿三个环节、六个模块始终,融入“六度”价值目标体系之内。
二、着力规范,工作实施成体系、出流程
按照防漏洞、防风险、从零开始、从新开始思路,聚焦规范实施、平稳运行,大力开展历年档案清理托底子、优化平台减负担、规范台账保运行、绘制流程求高效、安保防控防隐患五项规范工作。
(一)坚持漏洞导向,规范了档案管理。针对历史档案捆绑成捆、堆积成箱的乱象、漏洞,开展档案清理、规范,对7年5000余份的解矫档案进行了分类、归类、清理,全部按月份、年份归档,启动实施历史电子台账完善、电子档案扫描建档工作,建立纸质、电子2套档案保管制度,为保存、查询提供便利条件。
(二)坚持减负导向,优化接收平台。针对接收过程中,录入信息重复的问题,在去年建立科所一体录入平台的基础上,完善了平台内电子文书衔接、接收与解除档案编号提示、发送邮件提速、扫描文档简化等小细节,进一步减轻了司法所同事工作量。
(三)问题导向,规范系列台账。针对社区矫正科工作实务多、工作人员少、日常忙乱的问题,从建章立制的基础上建账立本,建立对接法院文书、来访登记、接待登记、居住地核查、文书接收、文书追查、来信登记、先行报到登记、报到登记、工作日志等纸质台账近10个,建立完善来信、调查评估、接收等电子实时统计、实时显示台账,实现各类纸质台账规范、成系列,电子台账数据可分析、便捷可视。
(四)坚持流程导向,启动高效运行图绘制。一方面,聚焦档案规范化,印发《兰山区社区矫正执法文书应用导引》,作为落实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实务手册》重要导引,划分3段25项40件文书项目,指导司法所准确依规执法、准确使用、有序应用。一方面,聚焦日常工作事项。以国家、省、市社区矫正工作规定、规范为指引,分阶段、分事项、分步骤梳理完善制度、程序。目前,以实际操作衔接规定的方式,已经梳理完成接收来信衔接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程序,绘制了工作流程图。
(五)坚持稳定导向,建立安保工作机制。组织实施集中排查百日会战、三环护城河行动、国庆安保战备三大专项行动,完善建立日常排查、电话抽查、定位核查、夜间突查和日常走访、重点察访、小组随访、领导联所、周末轮流联值、违规一律严处“四查三访二联一严零容忍”安保维稳工作体系、运行机制。
(六)坚持预警导向,建立警示通报制度。以今年收监执行、治安管理处罚的社区服刑人员为素材,选取代表性强、警示性强的案例,编制兰山社矫《警示通报》,印发给司法所、张贴在教育场所,作为集中教育教材,实现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以身边警示案例警示身边人。
三、着力突破,工作探索实经历、获新知
着力在矫、管、衔上突破,在损害修复、空档突查、衔接配合三个方面展开探索。一是探索实施主题教育+个案教育损害修复项目。组织全区19名2000年前后出生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致敬救火英雄、弘扬沂蒙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尝试社区矫正损害修复第一步。组织4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并邀请社区服刑人员母亲(社区矫正小组成员)参加,举行“感恩母爱、牵手同行”主题实践“微课堂”。对1名新接收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探索实施判前、入矫两过程隐秘实施、矫正中心和司法所两次个别谈心、机构与学校两方帮助扶持,促进其在学中矫、在矫学,以学促矫、以矫促学。二是探索实施重点人员“6789低峰高压”空档突查项目。在国庆安保期间,对城区司法所重点司法所实施重点突查,对5名疑似脱管社区服刑人员展开夜间突查、现场走访,期间提请、实施治安管理处罚2人,实践、锻炼了科所联合、警用车辆联通、后台值守指挥、前台一线实施、平台定位支援、对讲通讯支持、执法记录取证“一体七项”突查工作法。三是探索完善本区“公、检、法、司”社区矫正工作一体化衔接工作机制。坚持以工作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衔接配合文件为依据,以主动对接沟通的方式,在社会调查、文书衔接、提请处罚、收监执行等四个方面,进一步通畅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衔接、配合,实现文书速递、惩处速裁、收监速执、有效联通、快速联动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