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司法局不断创新社区矫正监管、教育、帮扶模式,擦亮社区矫正“新名片”,着力打造服务型、效率型、实干型的新型社区矫正机构,有效遏制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一)强化执法意识,完善社区矫正执法程序。一是建立专项机制。坚持“人人有责、专人负责”,把社区服刑人员管控责任落实到每个司法所、每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认真开展两类人员大排查、大走访工作。二是召开专项会议。召开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安全稳定工作会议,传达全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精神,并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思路。三是规范专项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刑人员奖惩台账,对判前调查、人员入矫接收、请销假、暂予监外执行审批等一系列执法工作进行规范,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判前调查45件,意见采纳率达100%。
(二)严格监管措施,筑牢社区矫正管理防线。一是开展排查走访。一方面重点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涉黑涉恶涉恐涉爆摸排工作,深入村居社区,与社区服刑人员亲属、村委会成员以及其本人进行逐一见面谈话,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对排查出的苗头性问题,建立专门台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重点管控。二是加强科技手段。依托手机定位和手表定位平台,每天安排专人核查社区服刑人员活动轨迹,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定位手机停关机、人机分离、定位手表越界报警等情况,全面掌握此类人员行踪,严格落实入户走访、定位核查等相关措施。三是严格请销假手续。规定除家庭有重大变故或外出就医等情况外,其他情形无正当理由一律不予请假。对于违反监管规定的人员,依情节给予警告、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或假释等。今年以来,因违反社区矫正监管规定累计给予警告9人次。四是构建视频会见。建立远程视频会见帮教系统,打造惠及服刑人员及其亲属的民生工程。4月与山东省鲁南监狱成功完成首例服刑人员远程视频会见,推动全县远程视频会见帮教工作步入正轨。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展远程会见30余例。五是搭建监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社区矫正监管指挥平台,实现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接收、入矫宣告、日常管理、手机定位、期满解除等功能,提高了管控效率。
(三)狠抓教育学习,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一是完善教育体系。坚持发挥沂蒙精神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开展教育矫正“主题教育月”活动,规范和完善了社区服刑人员红色教育工作体系。今年以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女性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涉毒类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集中教育活动3次,其他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活动6次,累计受教育700余人次,收到良好效果。二是落实入矫宣告。定期联合公、检、法等职能部门对新入矫人员举行集中宣告仪式,为社区服刑人员上好入矫“第一课”,不断增强社区矫正执法震慑力。今年以来,对15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集中宣告,监管教育力度大大提升。三是开展法制宣讲。联合县普法办等部门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吸纳部分社区服刑人员为法律宣传志愿者和禁毒员,要求他们将所学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向亲朋好友进行宣传,提高他们的学法、懂法、守法意识。
(四)坚持人文关怀,拓宽安置就业帮扶渠道。对社区服刑人员始终坚持严格监管与人性化帮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心、政策上扶持、就业上帮助,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融入社会。实现“精准帮扶”,先后联合马庄镇政府、上冶镇政府、鲁南监狱等单位对家庭困难、无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以及服刑人员亲属进行一对一重点帮扶,并积极协调民政部门为此类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定期入户走访,坚持常态化入户走访,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插花、手工艺制作、板皮加工等技能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同时积极联系人社、民政等部门,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自谋职业,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截至目前,累计提供就业岗位70多个,已帮助20余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