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普法教育的水平,回应社会对法治的需求。近日,市司法局、市普法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效。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供给式”普法的同时更加注重“需求式”普法,做到普适性和针对性的平衡统一,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致力于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增强普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灌输式”普法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式”普法。在普法工作中加强对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方式和渠道的灌输指导和服务引导,突出对矛盾纠纷解决途径的宣传,确保其在纠纷发生时能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法治实践中提升群众的法律认知水平。坚持“运动式”普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常态式”普法。继续坚持“下乡摆摊”的“运动式”普法活动,同时注重建设贴近群众的“阵地”化、“热线”式的“常态式”普法活动。加大送法下乡、送法入家等普法活动,通过在公共区域建立普法公园、广场和专业的普法基地,在村居社区设立法律书屋和打造法治宣传街(栏)、培养法律明白人等,把普法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的身边。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热线、青少年维权热线、消费者维权热线等即时解答法律需求的便捷优势,为群众随时提供法律知识咨询、学习和服务。
二要运用“群众语言”,增强普法工作的多样性和吸引力。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普法节目进行宣传。各地要成立普法文艺宣传队,将群众常用法律法规编成柳琴戏、快板、三句半、庄户戏等地方戏剧,通过电视广播播放或者基层巡回演出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深刻的法治教育。因地制宜打造普法文化场所。要建设不同类型、特色和规模的法治场所,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等阵地,逐步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深入发挥公共媒体法治宣传教育作用方面。要加大在公共媒体的法治文化传播力度,努力形成“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的法治文化传播态势。抓住时间节点,强化跟踪普法。利用农村大集、传统庙会、重要节日和农忙季节的田间地头等场所和节点,出动普法队伍,举办法律服务超市,开展集中法律咨询和法治宣传。组织实施普法惠民工程。要组织好“公益法治电影下乡”工程,加强固定放映广场建设,定期放映与法有关的科普片和故事片。落实好“百场法治文艺演出”工程。指导各地用好社会资源,积极创作法治文艺节目,深入农村、学校、企业巡回演出。
三要注重“聚焦基层”,促使普法工作顺民意、接地气。要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发挥模范人物的带头和引领作用,总结推广“法德结合”、“法德并举”和“法德共进”等经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加大宣传基层一线的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典型。要适时组织开展寻找“最美普法人”活动。推出一批长期辛勤耕耘在普法依法治理基层和一线的优秀工作者。各地普法网站、微博、微信都要开辟人物专栏,介绍当地、本部门优秀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要组织人员下基层听反映、找亮点。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广泛收集素材,倾听感人事迹,总结典型经验,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反响热烈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报道,展示 “六五”以来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