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司法局坚持精准聚力,创新形式载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开展“法治扶贫”工作,切实为基层排忧解难。
一、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立足整体,实施法律服务“便民行动”,不断满足贫困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开发区)公共法律服务站、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打造城镇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同时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和热线平台作用,让贫困群众获得全方位、一站式、便捷性公共法律服务。
二、扎实开展贫困人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利用自身职能优势,通过“送法进村(社区)”、“结亲连心”、“扶贫包户”、“律师送法上门”等活动为贫困群众送去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治宣传材料、宣传品和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宣传法律援助及国家惠民政策,加强与民政、扶贫办等部门数据对接,建立完善法律援助贫困人口数据库,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法律援助扶贫的精准性。抓好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系站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网络。深入重点扶贫村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律咨询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指导和帮助他们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大力实施涉贫、涉老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工作,为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创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三、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整合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志愿者等法律资源,优先为贫困村选派了一名“法律顾问”,提供政策法规宣讲、基层自治管理、矛盾纠纷化解、合法权益维护等法律服务。优先从贫困村入手重点在农村“两委”干部、村级人民调解员、警务助理、大学生村官等人群中遴选、培育“法律明白人”200余人,在全县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一支专兼皆备的法治人才队伍,贫困群众不出村社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法律服务,让法治扶贫落在了实处。
四、精准聚力,全力支持“第一书记”完成脱贫任务。协调做好干部包村、“第一书记”选派轮换、帮扶项目交接等各项工作,积极为联系点、帮扶村庄、困难家庭协调落实扶持资金,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指导“第一书记”抓好帮包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确保帮包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全部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