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临沂市司法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作动态 >> 正文
莒南:凝心聚力,创新管理,打造特殊人群管理新模式
2017-11-15   市司法局网站 审核人:   (点击: )

莒南县司法局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开辟了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的新路径,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稳步推进联动机制建设,形成动态管控合力。首先,以政法委为组织平台,县司法局牵头,成立了有公、检、法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无缝衔接社区矫正工作的各个阶段,严防脱管、漏管、虚管现象的发生。其次是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有针对性矫正方案,方案由社区矫正办公室起草,报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审批。再次是加大社区矫正执行监督力度,县司法局多次联同检察院到各司法所检查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实地查看有关文件、统计报表、法律文书和档案资料,尤其对请销假制度、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制度进行重点核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对后续纠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针对近年以来交通肇事案件增多,部分涉事服刑人员态度不端正、悔罪认罪不彻底情况,联同交警大队对交通肇事的服刑人员进行摸底排查,主要排查服刑人员驾照是否吊销,有无继续驾驶机动车辆的现象,以保障监管到位,确保无隐患发生。

二、以手机定位建设为牵头,形成管理平台体系化。联同联通公司打造了手机定位监控平台,要求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签订手机定位协议,利用手机管理网络平台对全县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实时监控、警示提醒,并随机对定位轨迹进行抽查,发现关停机、人机分离、无故越界及其他异常情况的,及时通报司法所工作人员,要求必须限时做出反馈,对上述行为无故且恶意的,给予警告处分。针对全县各镇街社区服刑人员人数众多、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县局、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司法所的三级联网,以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为主体完成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录入和分类建档,再根据属地分流的原则交由各司法所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工作平台及时传递信息,实现上下级联动,提升矫正效率,打造以点带面、点面配合的新格局。

三、创新社会化管理,重点加强集中教育方式创新。开展集中教育,由各司法所根据实际情况,固定活动日期,并报社区矫正办公室备案。在开展方式上,一是以法律学习为主干。采取播放寓法寓理的微电影、电视节目、温情的励志片等接地气的方式来促进社区服刑人员的法治意识的形成和认罪悔罪意识的培养,循循善诱地从心灵上予以感化。二是以开展义务劳动为支撑。在城区,配合创城工作的开展,让社区服刑人员参与到环卫工作中来,在村镇,通过有组织的打扫和清理社区公共环境进行,身体力行地服务于社会公益,促成了灵魂的重塑,也有利于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安置帮教服务工作。为预防和减少犯罪,使刑释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莒南县司法局推进了“三情、三心”建设,打开安置帮教工作的新局面。一是以真情换暖心。针对部分刑释人员家庭变故大生活困难的实际,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县司法局力积极协调民政等部门,帮助他们解决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二是以温情换悔心。转入安置帮教期之后,对部分刑释人员的思想动态继续跟踪,从心理上疏导在回归社会后所遇到的困难,保证矫正后的灵魂不褪色、不变质。三是以倾情换安心。县司法局积极与人社局劳动服务中介联系,努力帮助刑释人员推荐就业,通过与技校、企业合作,创新服务平台,加大劳动培训力度。同时向安置帮教人员宣传解读国家有关鼓励小微企业创业的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

五、以建设曙光基地为支点,开辟安置帮教工作的新局面。经过科学谋划、多方调研,规划建设了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于一体的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曙光基地,打造了人性化、常态化、保障化的具有综合效益的安置帮教育服务平台,解决好安置帮教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筑牢促和谐、保稳定的坚实后盾。目前占地1300余平方米的曙光基地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配有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谈心室、监控室、值班室等,主要解决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刑释解矫人员的临时安置问题,发挥其过渡性作用满足其最迫切、最实际的需要。(作者:王兴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