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沂市司法局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着眼解决新形势下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改革导向,着力创新发展,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建带队建,机构队伍专业化、监管执法规范化、教育矫正体系化水平不断提升,连续12年实现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稳定。工作经验被司法部简报采用,受到司法部、司法厅领导肯定。
(一)突出矫正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机构队伍专业化。成立市、县、乡三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委员会工作机制和矫正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制度,形成区域协调机制。创新矫正机构队建制模式,协调市委编办在市级层面对外使用“临沂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在县区层面探索成立“三种模式”运行的县级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中队。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社区矫正机构“队建制”模式列入省司法厅和全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
(二)突出机制创新,推进监管执法规范化。明确责任事项、主体,绘就全市社区矫正“三级”一张责任清单;强化流程再造,制定社区矫正工作一个标准流程;明确依据、应用、归档要求,形成市域社区矫正执法一套执法文书。推行标准化建设、无缝化衔接、规范化运行,打造成矫正监管主阵地,建立社区矫正中心12个,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坚持分类分级,分类监管,编写执法规范,实现监督管理精准精细。明确所在村委会主任、网管员、家庭主要监管人的帮扶责任,实施精准管理。在全市推广利用“雪亮工程”组织视频点名和训诫,坚持下沉社区矫正中心或司法所,开展执法检查,有效化解脱管漏管风险。
(三)突出育人功能,实现教育矫正体系化。创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法治文化+心理教育”“3+1”教育矫正模式,下发《临沂市社区矫正教育提纲》,建立文化育心讲师团和心理修复专家库,实施“优质示范课工程”。依托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建立矫正教育讲堂。创新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教育方式,推进“青橙”帮教计划,实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修复”项目,开展修复授课11次,受众400人次。开展“赋能工程”,协调相关部门设立技能培训中心,建立罗庄区“赋能培训基地”、河东区“阳光中途之家”、费县“蒙山驿站”、临沭县“日新暖阳帮教基地”等品牌技能培训中心25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9000余人次,帮助实现就业20000余名。成立了以矫正对象为主体的“新梦想志愿者服务队”,公益募捐7万余元,资助贫困儿童20名,帮扶困难老人64名,荣获临沂市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项目创新奖。
(四)突出效能为先,实现防控体系智慧化。对照司法部“智慧矫正中心”创建评价标准,确定“数据一体化、管理智能化、移动互联化、指挥可视化”的“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目标,进行信息化提质升级,配齐无感签到、信息采集终端、紧急报警系统、VR教育、电子定位装置等设备。打造数据自动采集、精准定位、精确分析、智能决策、自动立档的全流程一体化智慧矫正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打通了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法律文书交换,实现业务协同、互联互通。目前,临沂市费县、平邑县智慧矫正中心已顺利通过司法部专家评审和远程网上达标验收。